成都农商银行探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
2021-12-30 10:43:57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0 点击:

12月14日,在成都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上,成都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农商银行)重磅发布金融助推乡村振兴计划重点项目清单,围绕信贷投放、科技赋能、产品开发、机制创新等四个方向,
12月14日,在成都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上,成都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农商银行”)重磅发布“金融助推乡村振兴计划”重点项目清单,围绕信贷投放、科技赋能、产品开发、机制创新等四个方向,一口气推出20条工作举措。
 
清单显示,未来三年内,成都农商银行将加大工作力度,精准施策,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例如,力争涉农贷款净增500亿元以上;力争投放50亿元专属产品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用好用足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计划投放90亿元;持续深化“农贷通”平台合作,计划投放60亿元;深度融入“蓉易贷”普惠信贷工程建设,计划投放75亿元;全面升级“村级金融服务站、金融服务联络员、农村基础信息信用平台”服务模式,确保镇村覆盖率达到100%;深入开展“百村万户”整村授信专项行动,力争授信村覆盖率达到50%以上……
 
这不只是一份聚焦“三农”金融工作的项目清单,更是一张地方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动“路线图”。
 
作为服务成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成都农商银行此举不但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走在前列、做好示范”指示精神和上级有关部署安排,更是坚持服务“三农”本源,在新发展格局下巩固自身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借助网点多、布局广、业务专的优势,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农商银行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地方”三大重点领域,聚焦金融服务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靶向发力,先行先试,努力探索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建立机制:百名“金融助理”奔赴乡村振兴一线
 
640多家分支机构、1200多个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1800多名金融服务联络员……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农商银行将80%网点扎根在了县域农村,位于乡镇的网点就有200多个,在农村布放了1000余台自助机具,并推出针对农村居民的“掌上农商”手机银行服务,形成了“县城有支行、乡镇有网点、村社有服务站”的三级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起全覆盖的“三农”信贷支持。
 
面对乡村振兴这一时代命题,成都农商银行未曾停歇,秉持“把双脚双手都插到泥土里去”的理念,坚持“深耕、下沉、慢工、细活”的态度,不断将更多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
 
“乡村振兴金融助理”,这是成都农商银行蒲江支行员工代月芹的新身份。从今年11月底开始,在一年的时间里,每周有四个半天,她都要沿着曲曲折折的乡间马路从蒲江县城驱车半个多小时,前往作为四川省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的蒲江县西来镇铜鼓村,对口扛起推动党建共建、践行普惠金融、助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乡村能人创业兴业等13项职责。
 
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优秀员工到最基层,下沉智力资源,做好人才支撑,是成都农商银行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2021年,在成都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监管局等单位指导下,成都农商银行启动“党建+乡村振兴金融助理”驻村行动,选派首批100名乡村振兴金融助理到脱贫村、乡村振兴示范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等8类、100个重点乡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手把手”的方式提升“最后一公里”农村金融服务质效。
 
据统计,成都农商银行2021年首批选派的100名乡村振兴金融助理,平均年龄34岁,党员占比45%,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4%。
 
“我们始终强调,面向‘三农’,必须具备‘一懂二爱三过硬’的素质,尤其是对农村要有情感,这是基础,也是根本。”成都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确保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因此对于成都农商银行来说,“乡村振兴金融助理”将会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机制。
 
实际上,在成都农商银行持续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过程中,“乡村振兴金融助理”只是一个侧影。
 
2021年,成都农商银行不但在董事会下成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委员会,研究、制定、推进“三农”金融服务规划、机制建设、资源协调等,还制定了印发2021年“三农业务工作意见”“普惠金融工作意见”及“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同时,该行还聘请具有农村金融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开展乡村振兴改革创新专项调研,逐步打造“农村金融智囊团”,并提高了“三农”金融服务考核权重。
 
打破桎梏:信贷创新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2020年1月1日,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面施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被允许直接入市;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则进一步明确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规则。政策的明朗化,为成都农商银行探索金融助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带来了底气。
 
郫都区是全国首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也是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近年来,郫都区唐昌镇平乐村的村民希望通过流转宅基地改善居住环境、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平乐村党委书记、村主任董爽介绍,今年上半年,部分村民自发启动宅基地腾退项目,决定与成都市郫都区蜀都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蜀都乡村振兴公司”)共同实施运营,将腾退的宅基地转化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交易流转给社会企业开发利用,村民从中获得货币化补偿。经测算,本次拟腾退土地约84亩,可上市交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58亩,项目总投资为4600万元。
 
可是,在腾退的宅基地土地入市变现之前,村民们就盘算着统规自建新房,建房资金从哪里来?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一直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程的成都农商银行西区支行积极响应,成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项目工作组,与蜀都乡村振兴公司多次沟通,反复研究,结合对农民土地资产现状的了解、土地资产后期运营价值的认识以及相关政策的把握,最终确定了以“村民真实授权、集体经济组织主导、国有公司运作、银行融资支持”的新融资模式。
 
蜀都乡村振兴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宅基地腾退后,宅基地原址作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就可回笼资金,作为公司前期投入的归还资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资金闭环,避免了以前土地整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遗留问题。
 
截至目前,成都农商银行西区支行向蜀都乡村振兴公司授信3700万元,并完成首批放款1885万元,成功缓解了项目资金瓶颈制约。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自2021年9月1日施行后,四川省内商业银行支持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首笔贷款,为“创新金融产品,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借鉴。
 
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度参与者,成都农商银行一直坚持开拓创新。据统计,2021年1~11月,该行共发放农村产权贷款融资贷款5.43亿元,2021年11月末贷款余额近40亿元,特色惠农贷款持续保持全市首位优势。
 
“对于我们来说,最难的不在于设计产品模式,而是在于破除固有的思维模式。”成都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断联合各方,尝试努力向前走,摸索更多可行性方案,就能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精准发力:多维度向“三农”配置金融资源
 
靶向发力的同时,成都农商银行也在紧盯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金融资源配置力度。为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该行在金融产品、服务模式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产品创新,提升市场契合度。针对村社常职干部、村民小组组长、政协委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创业农民工、乡镇医生、乡镇教师、乡村厨师、退伍军人等乡村发展的能人贤才及乡村致富带头人,推出专项信用贷款产品,最高授信额度50万元;结合农业生产“投保”场景,创新推出“农保贷”;与四川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种业贷、粮油贷、生猪贷、农旅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等“振兴贷”五个系列产品。
 
——“整村授信”,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覆盖面。在“百村万户—整村授信”专项活动中,持续深入推进新型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实现信息采集、线上贷款等功能。截至2021年11月末,以“整村授信”方式支持93个村组(涉农社区),授信金额11.77亿元,惠及1500户农户,投放金额2.02亿元。
 
——科技赋能,推进农村小额信贷全流程线上化。依托互联网及技术创新,“农信易贷”专项信用类支农特色产品实现线上申贷、审批、提款、还款等功能,农户“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业务”,同时信用额度提升至20万元。近年来,“农信易贷”累计投放20余亿元,惠及农户5万余户。
 
——“银村直联”,率先实现村级财务账务管理与资金支付管理线上化。作为成都市首家开展“银村直联”业务的银行,将村级会计核算系统与银行业务系统直联,打造线上审批、结算及监管的闭环式运行,目前已覆盖全市1200余个村社。
 
截至2021年11月末,成都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1767亿元,较年初增加133亿元,涉农贷款占比60%;支农再贷款余额达32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达35亿元。
 
“未来,我们将牢牢坚守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履行国企担当,努力探索支持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成都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行将继续探索改进服务、提升效能的新思路、新举措,努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更大的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成都农商银行 金融 贷款

上一篇:农发行周至县支行850万元“贷”动小微企业抗疫发展
下一篇:好信用“贷”来低息贷款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