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云放贷”背后的科技密码
2022-10-18 15:41:27   来源:四川日报   评论:0 点击:

  通过手机扫码,简单填写个人资料,向银行发起贷款申请,几分钟后60万元到账——这是今年上半年上海疫情管控期间,一家花店老板的一段经历。除此以外,这家银行3个月零接触、零人工投放了个人信贷资金248亿元
  通过手机扫码,简单填写个人资料,向银行发起贷款申请,几分钟后60万元到账——这是今年上半年上海疫情管控期间,一家花店老板的一段经历。除此以外,这家银行3个月零接触、零人工投放了个人信贷资金248亿元。
 
  这些贷款的顺利投放,是因为成都一家本土金融科技公司——新希望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而得以实现的。在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榜单中,该公司成为四川首家入选“ IDC 中国 Fin Tech50强”的金融科技公司,其核心科技为全国370多家银行的“云放贷”提供了技术支持,尤其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应用广泛,成为金融科技领域“西技东输”四川力量。
 
  走进新希望金融科技的研发中心,这里有满满当当的计算机屏幕,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这就是我们公司的‘大脑’,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新希望金融科技公司执行总裁高斌介绍,研发部门的200多名员工为370多家银行提供技术服务。
 
  “大多数中小银行还是以传统方式经营零售业务,面对大量的个人和小微企业主贷款,需要员工线下调查、收集资料,大量的工作不仅耗时长、成本高,有时还会出现‘假资料’,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高斌指出,新希望金融科技要解决的,正是安全和效率两大难题。
 
  效率问题,可以依靠IT系统的建设,将贷款所需的资料全部电子化。贷款的申请、审批、定价、授信等“活计”全部交给计算机,既能够实现批量化,又能实现24小时全时段工作。
 
  作为经营风险的银行,不仅仅需要“快”,更需要“稳”,风险控制是核心。要做好风险控制,关键在于信用风险管理和反欺诈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可以依靠大数据等技术来解决。据高斌介绍。大数据不仅能调取银行流水、个人征信报告等“自证”材料,在经过授权后,银行还能获取贷款人“散落”在互联网上的“他证”,比如贷款人网购、充话费、公交充值、打车支付等日常消费行为中的数据,能够很好地反映贷款人的信用情况。
 
  反欺诈风险管理,则需要更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在高斌看来,反欺诈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三真”的判断,即真实的人、真实的设备和真实意愿。
 
  如何进行判断?高斌掏出手机,打开系统,现场拍下一张人脸照片,系统立马识别出,该人脸翻拍概率为0.6%,这就是风控系统的活体检测,说明手机屏幕后申请贷款的是个真人,而不是翻拍的照片。
 
  为了做好反欺诈风险管理,新希望金融科技在业内首创金融图像识别引擎技术,即按照贷款审批要求对贷款者上传的图像进行多维度的识别和打分,以此来进行风险控制。比如,通过贷款人在申请贷款过程中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出现了哪些微表情,来判断其贷款意愿。再比如,通过手机陀螺仪,判断出贷款申请人握持手机的姿势是否正常。
 
  看似一项不起眼的功能,通常会利用人脸识别、设备指纹、生物探针等新技术“搭积木”构成,而背后的每一项技术都由几个或者几十个专利来支撑。记者了解到,这家成立仅4年的公司研发投入最高时达到了年营收的70%。

相关热词搜索:银行 云放贷 贷款

上一篇: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信贷投放持续加码
下一篇:“长江渝融通”助渝企获得贷款175亿元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