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小微贷款规模居主要城市首位 深圳金融助力经济筑底固基
2022-12-24 11:02:1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论:0 点击:
实体经济与金融两者是根与枝叶的关系,只有实体经济根深蒂固,金融才能枝繁叶茂。 截至9月末,深圳市制造业贷款余额8195 4亿元,同比增长17 0%,高于各项贷款增速6 8个百分点。科技企业贷款余额8154 24亿
实体经济与金融两者是根与枝叶的关系,只有实体经济根深蒂固,金融才能枝繁叶茂。
截至9月末,深圳市制造业贷款余额8195.4亿元,同比增长17.0%,高于各项贷款增速6.8个百分点。科技企业贷款余额8154.24亿元,同比增长31.54%。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45万亿元,同比增长24.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4.6个百分点。
一系列数字背后,是深圳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转型发展多重压力,深圳金融机构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要求,以金融之力服务深圳“双统筹”,助推深圳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前三季度,深圳地区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2.3万户;9月全市各类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36%,环比下降30个基点,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为进一步增强深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表示将从“金融+制造”“金融+科技”“金融+环境”“金融+社会”四个方面着手。
深圳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几家抬”
因缺抵押、缺担保、缺信息等经营特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始终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同时,疫情冲击影响部分行业企业困难增多,金融机构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惧贷”“惜贷”等问题仍然存在。
今年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纾困解难“30条”、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促消费“30条”、工业经济“30条”、经济稳增长“30条”等一系列惠企纾困政策。深圳有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揽子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在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从“纾、融、保”等方面不断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持续降低融资成本,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深圳各银行加快构建全流程风控管理体系、改进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处置方式等,持续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促进形成分层有序、各有侧重的中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格局。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数据,截至2022年10月末,深圳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45万亿元,同比增长24.67%,余额在各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普惠小微贷款授信户数130.33万户,同比增长26.89%。
今年5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其中,阻碍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题”集中表现在“首贷”难,后者指无贷款记录的企业首次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解决小微企业首次获贷难题是打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最先一公里”。
今年11月,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深圳人民银行、深圳银保监局共同印发《深圳市2022年“首贷户”贷款贴息项目实施细则》,创新推出首贷企业贴息政策,对2022年6-12月从深圳辖内商业银行首次获得贷款的企业,给予2%的贴息补助,单户企业贴息金额最高20万元。
此外,政府引导基金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加大。截至10月底,深圳设立的11只市级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规模总计110.735亿元)共投资全市中小微企业180个,投资金额42亿元
另外,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力度加大。风险补偿资金池对各商业银行2022年3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新增贷款的风险损失补偿比例提高30个百分点,最高不超过80%。截至10月底,资金池入库贷款总额约11734亿元,补偿不良贷款金额6.13亿元,撬动新增贷款近1022亿元。
此外,为了配合深圳“20+8”产业政策,深圳筹划设立市、区两级园区投资发展基金,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和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统筹各类基金,重点投资园区制造业企业。此外,深圳还将推动各园区建立“招投联动”机制,通过债权融资、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
从老三角到新三角科技金融加速融合
“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基建三角循环来拉动增长的模式需要转型,旧三角循环正由‘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所替代。”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
因此,如何更好地采用金融手段撬动更多信贷和社会资本关注并投向科创产业,提升金融支持科创效能,正在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课题。
科技和金融本就是深圳的重要优势产业。早在2011年10月,深圳便成为国家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16个试点地区之一。为此,深圳通过完善科技金融服务链条,来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科技金融机构方面。截至10月底,深圳市共4家创新型法人金融机构,65家科技支行,“科技银行”浦发硅谷银行在国内的第二家分行也设在深圳。此外,地方金融组织发展科技金融特色业务,如2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3家科技融资担保公司,推动成立深圳征信服务有限公司,依托金融科技手段,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判别中小微企业,尤其是科创型中小微企业的借贷资质和信贷风险,助力提升企业获贷率、首贷率和信用贷款比例。
深圳风投创投业也在持续支持科技创新。早在1999年8月,全国第一家由地方政府发起设立的股权投资机构深圳创新投应运而生,此后涌现出一批本土风投创投企业。截至2021年底,深圳私募创投机构累计投向中小企业近4000亿元,投向高新技术企业近3000亿元,为实体经济形成股权资本金约4000亿元,推动500余家企业境内上市。
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认为,“近20年来,深圳上市公司的科技属性和含量越来越高,这都是创投推动的。从数据上看,深圳几乎所有上市公司背后都有创投,创投投资的企业容易上市,所以深圳‘20+8’产业政策更离不开创投。要想推动科技创新,背后的逻辑一定是创业投资。”
此外,引导基金体系也不断发展壮大。2016年以来,市政府成立“千亿级”规模的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以及“百亿级”规模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年均至少投入100亿元财政资金,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硬科技领域等。据不完全统计,市区两级引导母子基金群(约5800亿元)+国资母子基金群(约4500亿元),已形成万亿级资金“源源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截至2021年底,市区两级政府引导基金共14只,两级引导基金实缴规模合计2047亿元。
绿色金融快速前行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金融机构也迎来政策与市场机遇。深圳将“可持续发展先锋”作为其战略定位之一,并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城市目标,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深圳绿色贷款余额6027亿元,同比增长43.8%。
绿色债券方面。截至2022年8月末,深圳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债券51只,累计发行规模487.1亿元,年均增长率188.5%。
深圳在绿色债券方面还实现了多个“首单”突破。今年,深圳便落地全国首单“乡村振兴”绿色金融债券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粤港澳大湾区首单蓝色债券。深圳市人民政府连续两年在香港发行包括绿色债券在内的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前海管理局向在香港发行绿色债券的前海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
此外,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后也有效带动了碳减排。2021年11月,人民银行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深圳10家银行新发放碳减排贷款69.1亿元,支持了120家企业,重点支持生物质能源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风力发电设施建设等领域,带动年度碳减排量140.3万吨。
我国转型金融正处于初级阶段,二十国集团(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认为目前至少面临着五大问题:首先,缺乏权威的转型活动界定标准,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导致企业“洗绿”或假转型风险;其次,缺乏对转型活动的披露要求亦将会强化“洗绿”风险;此外,目前我国以债务型融资工具为主,股权类金融工具、保险和其他风险缓释工具较少;另外,当下我国对转型活动缺少相应激励政策;最后,在金融交易中,对“公正转型”概念还没有落实。
面对上述问题,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何杰给出了解决办法: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及服务体系;二是强化绿色金融工作合力;三是率先进行绿色金融地方立法;四是多举措推动《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落地;五是成立绿色金融行业协会;六是“中证可持续发展100ETF”、国证香蜜湖绿色金融指数、赴港发行绿色市政债等绿色金融实践;七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八是积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作用;九是加强可持续金融的国际交流合作。
除在上述实体经济的重点及薄弱领域加强金融扶持外,深圳金融业也在聚焦新市民金融服务,如积极推动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扩大创业担保贷款适用范围,落实“金融16条”提供个人住房贷款延期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