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画像” 大数据普惠金融服务的“上海速度”
2023-04-15 10:26:26 来源:中国青年网 评论:0 点击:
一次秒贷经历,让王翔对上海的融资环境彻底改观。他说,我感受到了上海普惠金融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关怀。王翔经营的公司是一家从事柔性电线电缆设计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冠疫情暴发后,他辗转多家银行寻求
一次“秒贷”经历,让王翔对上海的融资环境彻底改观。他说,“我感受到了上海普惠金融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关怀。”
王翔经营的公司是一家从事柔性电线电缆设计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冠疫情暴发后,他辗转多家银行寻求融资,但都因为没有抵押物及公司规模较小等原因被拒。
后来,公司通过上海农商银行花木支行的大数据普惠金融业务贷到200万元,缓解了资金压力。
回想起这次大数据贷款模式,王翔记忆犹新,“手机一次性上传企业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证件、财务报表等相关材料授权给银行,贷款款项几分钟就到账了。”无抵押物贷款,诚信经营的中小微企业最快几个小时内就能收到银行拨付的款项;不需要长篇累牍的征信报告、尽职调查,企业负责人只要线上授权,银行信贷人员就能通过大数据对企业“精准画像”,生成贷款所需材料,省去以往从准备材料到款项到账长达几个星期的时间。
这是不断提升大数据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的“上海速度”,也形成了一套为中小微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可复制推广的“上海经验”。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显示,上海市融资环境和政策环境分居全国第一。
线上授权,缓解诚信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无抵押、轻资产”一直是部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瓶颈。“数据显示,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一般是3年,我们银行的借款周期也是2-3年,那么有可能在借款过程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就难以为继,这给银行的贷款资金安全压力比较大。”上海农商银行普惠金融部副总经理田立中表达了在传统贷款业务中,金融机构给小微企业授信贷款过程中较为谨慎的原因。
“以前银行需要企业主准备的贷款材料特别复杂,包括公司的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身份证、客户订单合同、财务报表、资产证明,甚至还要水电缴费凭证等。”上海农商银行花木支行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传统信贷业务中,为了及时了解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金融机构往往通过查验“三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来控制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
田立中发现,查验“三表”也是普惠金融业务长期以来的痛点之一,“比如日常生活开销有少开或漏开发票的情况,而小微企业主和企业的行为特征又有高度重叠,这个会导致部分‘三表’准确率不高。”除此之外,个人提供的他行流水单据往往好几百页,要消耗信贷人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核实,容易出现差错。这时政府提供的有公信力的大数据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有力的抓手。”
为了减轻银行“不敢贷”“不愿贷”的顾虑,为诚信经营的中小微企业争取到更多金融支持,2019年12月,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大数据中心、上海银保监局,依托上海“一网通办”平台,推出了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通过开放相关公共数据,让试点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手段对企业“精准画像”,多维度了解企业情况。只需要企业授权,银行便可依法获取相关部门提供的400多项公共数据,包括工商注册、纳税信息、社保缴纳、行政处罚、司法诉讼等。
施翔的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半导体元器件销售的高新技术型企业,也是一家小微企业,主营产品为芯片、半导体等。今年2月,还为资金周转发愁的他向泰隆银行申请了额度300万元贷款。
“以前申请贷款时,公司要花好几天时间准备包括经营信息、房产抵押情况、专利信息等在内的很多材料。没想到,这次申请仅用1天就批下来了。”施翔不仅惊叹于银行的服务效率,更感谢他们的信任,因为这是他首次向泰隆银行贷款,竟然以无抵押物的形式获得款项。
泰隆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杨红江解释道,银行前期已经通过普惠金融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了解了企业的相关信息,并不需要企业提供材料或银行去相关部门核实。“既加大了银行信贷投放的精度和力度,也基本能够实现让客户最多跑一次,节省了他们的时间成本,帮助我们打通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杨红江说。
精准画像,助力金融机构提供高效服务
基于上海市公共数据平台发布的数据资源,金融机构都能享受到数字红利。
“通过对客户数据进行摸底,我们可以和业务部门探索其应用场景,然后由点及面,形成一系列银行业可复制的经验。”工商银行(4.630, 0.00, 0.00%)上海市分行金融科技部副总经理钟其说,2020年4月,她和团队常驻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从3600张表格中甄别出17张与政府采购相关的数据表格。
该行将这些公共数据与内部自有数据有机结合,构建起风控预警模型40余个,自主开发客户外部信用信息报告及风险诊断报告,用于智能的客户准入和风控。
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高级经理俞志浩过去办理传统信贷业务时,需要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等外部网站逐一查询客户外部风险情况并进行截屏,然后录入到业务系统里,往往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公共数据开放以后,我们只要从电脑进行简单操作,就能形成两份详尽的客户外部信用信息报告和风险诊断报告,一目了然,大大提升了贷款尽职调查效率,节省了业务办理时间。”俞志浩说。
在大数据驱动下,普惠服务的产能也在提升。从2020年初到2022年末,该行普惠贷款余额增长305%,客户数增长298%,而普惠业务人员人数却没有增加。
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上海股交中心”)副总经理陈妍妍认为,大数据除了能够帮助丰富企业的风险评价维度,还能支持股交中心构建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比如通过公共大数据结合中心市场内部的结构化数据,自主研发企业画像系统,形成“科创名片”,其中,企业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数量、科研人员占比、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等数据一目了然。
上海股交中心透过大数据这个“放大镜”,可以甄别企业的含金量,从而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加速企业孵化培育,促进其转板上市。“过去我们看企业的面孔是一片模糊的,大数据可以为我们刻画出企业清晰的画像,‘像素’越高,我们的服务越精准。”陈妍妍说。
“目前来看,数字化可能是我们提升效率的唯一手段。”田立中表示,数字化可以将所有线下流程逐步搬到线上,最大限度减少对人的依赖。
据上海银保监局统计,截至2022年末,上海辖内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153亿元,较年初增长2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7个百分点;累计投放纾困融资4678.7亿元,为12.5万户企业雪中送炭,保就业稳就业598.2万人。”
降门槛、加补偿、提质效,加大普惠信贷投放
随着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溢出效应的不断显现,该应用的2.0版本也于2021年5月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民政局等部门的支持下,首次实现涉农管理、民政管理等公共数据向金融机构开放,包括农作物生产经营、农产品(6.170, -0.06, -0.96%)交易量等公共数据以及婚姻状态核验等。截至目前,参与2.0版本试点的金融机构已达33家。
“借助普惠金融2.0版本的数据,我们还开发了‘政采贷’业务,目前累计授信金额已近2亿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田立中进一步介绍,比如中小微企业作为供应商在上海市政府的集中采购平台上成功获批了项目,上海农商行就会根据该合同的成交金额等情况匹配相应的贷款额度。不仅如此,相关公共数据的开放也将持续帮助金融机构构建一套覆盖小微企业贷前、贷中、贷后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精准服务。
为引导和鼓励上海市商业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上海市早在2012年就出台了中小微企业信贷奖补政策,并已进行了3轮修订完善。截至目前,已累计拨付约13.5亿元信贷奖补资金。
上海银保监局二级巡视员马强在近日召开的2023年度上海普惠金融工作会议上表示,力争2023年末,上海普惠贷款余额突破1.1万亿元,利率继续下降;将纾困融资工作机制延续至2023年12月底,力争2023年末累计投放纾困融资金额突破6000亿元,支持700万人稳就业。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合作处副处长李茂菊表示,新一轮政策将通过进一步降门槛、加补偿、提质效,着力支持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引导各银行持续加大普惠信贷投放。
相关热词搜索: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