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农村金融做了啥
2023-12-18 15:59:24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评论:0 点击: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建立高质量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正成为金融业的一项重要课题。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发力普惠金融,不断用普惠金融的活水滋养乡村沃土,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建立高质量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正成为金融业的一项重要课题。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发力普惠金融,不断用普惠金融的“活水”滋养乡村沃土,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银行机构网点覆盖97.9%的乡镇,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近年来小微企业、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呈现“增量、扩面”的态势,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健全多层次
普惠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当前,各类银行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呈现出较强特点。
例如,大中型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建立单列信贷计划、内部资源倾斜、差异化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专营机制;地方法人银行结合自身定位,强化普惠金融战略导向,利用人缘、地缘优势,着力服务当地小微、“三农”客户;政策性银行开展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转贷款业务合作。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引导各类银行机构坚守定位、良性竞争”“推动各类银行机构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在受访专家看来,构建多层次普惠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一方面能提高服务覆盖面,满足各类型主体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加精准地识别和满足“三农”主体融资需求,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还能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进来,激发市场竞争,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金融动力。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我国银行业已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有竞争力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同类型银行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这有助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让银行业为县域和乡村地区提供更加丰富优质多元的金融服务,更好满足县域、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金融服务需求。
在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看来,这种体系能够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获得性,同时也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下沉服务,提升普惠重点群体金融服务覆盖面和资源配置力度。中小银行发挥点多面广优势,广泛延伸畅通金融服务网络的“毛细血管”,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金融需求。
仍需把更多金融资源
配置到“三农”领域
当前,普惠金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在业内看来,金融支持普惠金融发展还存在一些堵点亟须解决。
例如,部分乡村金融资源仍较为匮乏,现有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中新兴领域和特色产业的需求,加上一些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金融服务的普及和深化。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目前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标准抵押品、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服务成本相对高等问题。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在针对性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优化等方面仍然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在金融服务便利度方面仍然有提升的空间。”娄飞鹏说。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领域,更好满足其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下阶段,金融如何打通普惠金融在涉农领域中的堵点,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上述负责人表示,要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建设、保障重点领域金融投入和推动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未来,金融机构需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小微、‘三农’服务意识,通过数字赋能,加强与地方政府、市场机构合作,提升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加快建立同一信息平台,健全和完善地方信用体系,完善普惠金融方面法律制度;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结构性工具,引导金融加大薄弱环节支持。”周茂华说。
娄飞鹏表示,金融机构需要围绕县域和乡村振兴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从行业、区域、客群等多个问题考虑创新更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探索有特色的金融服务模式,用好线上线下(300959)渠道,提高金融服务触达客户的便利程度。
省联社改革按下“加速键” 三省完成新机构组建
自去年末以来,相继有7家省级农信联社发布组建省级农商银行或农商联合银行的消息。其中,河南、山西、甘肃、新疆将组建农商联合银行;辽宁、四川、海南先后明确组建省级农商银行。
8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先后发布同意筹建辽宁农商银行、河南农商联合银行和山西农商联合银行的相关批复。随后3家银行陆续召开股东大会,选举董事,审议公司章程,并先后完成工商登记。
相比去年只有一家省级农信联社实现改制,今年省联社改革工作进度明显加快。
在改制过程中,省级农信机构与基层行社的关系逐步理顺。三家新组建的银行均获得了省级国企的注资。
辽宁农商银行获批的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长期贷款等,属于全功能银行牌照。河南农商联合银行和山西农商联合银行获批的业务范围为:组织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之间的资金调剂等,业务范围明显少于前者,属于有限牌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农商联合银行实行有限牌照,可以避免与基层行社分食存款、贷款市场的现象。未来,农商联合银行将更加关注基层行社间资金调剂、融通,以及为基层行社提供服务。
组建省级农商银行以及农商联合银行的过程也是处置农信机构债权和债务的过程。债权和债务处置最大难点是风险处置及清收不良贷款等工作。
为此,各省级农信联社在相关会议上明确推进省联社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强调风险化解。
比如:山西省农信联社年中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化险要大见成效,要圆满完成省联社改革任务、加压推进高风险机构化险;风险资产处置要保证质效,要做好新的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高度重视抵债资产及其他非生息资产的处置问题,压紧压实机构的主体责任。
除会议部署外,各地农信机构还采取行动,全面清收不良贷款。比如:河南农信系统组建了工作专班,针对拖欠的贷款户,强力清收处置不良贷款。
在债权债务处置方面,相关省级农信联社成立债权债务处置部门,摸清辖内各家农信机构的债权债务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债权债务处置的总体方案,明确在改制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债权债务的时间安排、处置进度等。
各农信机构按照总体时间进度安排,制定自己的处置方案,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债权债务类型采取不同处理方式。针对可追回的债务,各农信机构自行解决并按期上报和核查资产;针对无法偿还但可解决的债权债务,通过拍卖、抵押、转售等方式进行资产变现,辽宁、河南、山西三个省级农信联社最终实现改制。
打造乡村振兴“希望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
本报记者 李美丽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国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建设速度、标准和质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持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夯实了粮食安全根基。据统计,到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19.18亿亩耕地超过一半是高标准农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提到“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等。
今年4月份,农业农村部下达2023年农田建设任务,要求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及时将年度建设任务分解下达到县并落实到具体项目、地块,统筹安排年度实施计划。
此后,各地各部门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合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比如,今年1月份,四川出台十条措施,首次启动实施改造提升建设项目,推动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升级,截至2022年,已累计建成5476万亩高标准农田。新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提前项目储备、强化人员力量,积极推进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目前,新疆已全面完成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区(不含兵团)上图入库的高标准农田达到3966万亩,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建设目标任务。
今年11月份,针对下一步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务院召开全国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要求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财政资金保障,拓宽多元化投入渠道。
作为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系统性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额度较大,且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因此离不开多元化的资金保障。
在积极争取增加中央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今年3月份,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利用政策性金融资金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的通知》。随后,农业农村部和农发行联合召开利用政策性金融资金加快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工作视频会,推动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投融资模式创新,加大政策性金融资金投入,加快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截至目前,农发行已投放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地提质增效领域的农地贷款超过2700亿元,助力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国家开发银行也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模式,着力为农田建设领域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服务。截至今年9月中旬,该行累计发放农田建设贷款245亿元,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425万亩,其中今年发放53亿元,重点支持吉林、江苏、四川、广西、宁夏等省(市、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
今年以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国加强制度安排、全力落实好年度建设任务、积极推动投融资机制创新、加快完善建后管护机制、切实加强监督指导,稳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和质量,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支持共同富裕 “花式”金融服务接地气
本报记者 王爱静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要发挥好金融的支持作用。
自浙江省被列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后,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旨在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立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
在机制创新上,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构建出金融支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金融支持经济总量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精神文明建设、风险治理7个维度和38个具体指标,通过数学方法构建总指数和分维度指数,展现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示范区成效。
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过程中,浙江金融业不断探索金融服务质量和效能,在金融服务方式上也更加多元化、更加精准有效。
在农村方面,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一方面首创农村经营性宅基地抵押贷款、农村集体股权质押贷款等产品,稳步推进“两权”抵押贷款,另一方面针对农村不同群体,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带头人贷款等产品,满足农村金融多样化需求。
在农业方面,工商银行率先探索渔业生物活体资产抵押贷款;浙江禾城农商银行以“洪合蜜梨”国家地理标志为质押,向“洪合蜜梨”种植户授信;浙江泰顺农商银行创新“共富·蓝莓贷”,并向泰顺县农合联蓝莓产业分会专项授信5亿元;浙江龙泉农商银行按照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围绕食用菌产业链上下游的农户种植、收购、仓储保险、生产加工、成品销售“五个链条”,推出了食用菌系列贷款产品……
在“扩中”“提低”方面,浙江农商银行系统通过深度参与扩中家庭项目,在为客户精准画像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并通过实地走访开展家庭建档、信用评价、需求分析,精准投放低利率专项共富系列产品。
金融机构资源丰富,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好各方资源优势,浙江金融业更是“百花齐放”。浙江上虞农商银行选派196名金融共富专员以结对互助的形式进驻村镇,对接辖内农创客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乡村旅游、电商直播、传统技艺等经营主体,开展金融帮扶、资源帮扶、服务帮扶等;浙江天台农商银行组建“银龄助富团”,发挥退休职工余热,结对当地共富工坊提供服务;浙江文成农商银行建设共享·幸福里社区,为当地老人建设共享洗衣房;泰隆银行在温州山根村设立“乡村振兴服务站”,除了金融问需外,还提供非金融服务,为山根村拍摄宣传片,联合当地文化馆、医院等机构,利用村内场地,不定期举办公益医疗、反诈宣传、等各类公益活动……
“示范区”,意味着先行探路的使命和担当。浙江金融业在助力人民群众 “奔富”的路上,更在努力“带富”。面对地域资源不同、发展不同等先天条件各异的情况下,浙江金融业将继续探索更丰富、更接地气的金融服务。
让“小贷款”发挥大作用
本报记者 曹沛原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持脱贫地区信贷投放力度不减,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
4月14日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指出,深入推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以乡镇为单位落实主责任银行制度,努力做到“应贷尽贷”,精准用于贷款户自主生产经营,坚决纠正“户贷企用”等违规问题,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做好到期贷款清收工作,切实防范化解信贷风险。
6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质量监测和续贷展期管理,严禁“户贷企用”。
一年来,一系列惠农政策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何提升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实施广度、深度、精准度,全力保障脱贫群众产业发展资金需求?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政府帮扶贴息政策落地落实,发挥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纾困解难作用,各地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小额信贷工作,让“小贷款”真正发挥“大作用”。
一些农信机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农商银行立足县域,根据小额信贷业务“额度小、需求急、客户分散、期限灵活”的特点,农商银行积极与当地小规模经营者建立了合作关系,持续为当地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资金支持。
以湖南省联社为例,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湖南全省农商银行延续并优化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继续为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提供有效信贷支持。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服务工作,湖南全省农信系统实行更加优惠的利率政策,一年期以上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在政策上限基础上再调低30个基点;同时扩大贷款额度,对资金需求增大的脱贫户,发放5万元贴息贷款后,还可提供享受同等政策优惠的5万元非贴息贷款,助力其发展生产、开展经营。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当前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在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部分脱贫户自身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同时缺乏对市场及产业的风险分析,从而面临信贷资金逾期甚至无法收回的风险。如何真正确保群众“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促进小额信贷工作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金融机构仍任重而道远。
相关热词搜索:贷款
上一篇:夯实农业现代化根基 “农机贷”服务产业链及产业集群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