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进博会“普惠金融建设和数字化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2020-11-09 12:58:18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期国务院金融委会议明确要求,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的普惠性。在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期国务院金融委会议明确要求,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的普惠性。
在此背景下,11月6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合办的“普惠金融建设和数字化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作为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配套活动,本场论坛备受瞩目。
本场论坛围绕普惠金融转型发展和金融科技应用创新展开,从监管升级与行业环境优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应对金融风险、消费者保护等议题进行主题演讲与专题对话,分享经验、展望愿景,为实现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发展建言献策。
创新征信模式 助力普惠金融
“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石,天然具有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主旨发言中表示,近年来,中国征信体系有效实施“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形成“全国+地方”双重发展战略布局,取得显著成效,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陈雨露具体介绍,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基本实现了经济主体的全覆盖。据了解,由中国人民银行推动建设的全国集中统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成为全球覆盖人口最多、收集信贷信息量最全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截至目前,已累计收入近11亿自然人、6000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此外,建成了全国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开展线上供应链融资和动产抵押融资提供信息确权登记服务,促进银行向产业链相关的中小企业精准投放信贷。
与此同时,征信体系还创新小微征信服务模式,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陈雨露介绍,通过市场化的机制运用,从地方部门采集的小微企业非信贷类征信替代数据,对小微企业信用状况做出全面评价,改善小微企业征信服务,目前已探索出“台州模式”和“苏州模式”,并在全国复制推广,实现小微企业首贷率、获贷率和信用贷款比率同时上升,贷款利率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良好局面。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坦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依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突出表现在首贷难。他表示,“传统征信记录的是负债过的历史数据,金融机构也以此做出贷款的决策判断,而很多小微企业是征信的‘白户’,与信贷模式产生一定的隔阂,进不了这个‘圈’。”
陈雨露也表示,目前,全国在校和刚毕业的大学生、民政低保人群和小微企业中,很大部分是没有信贷记录的“白户”或“准白户”。为满足他们的切实金融需求,人民银行正积极研究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和替代数据等新服务模式予以解决。
基础设施建设是普惠金融重要一环
疫情下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的必要之举。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专门对基础设施设了一章,其对普惠金融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清算所”)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专业清算机构和债券托管机构,在普惠金融领域发挥着独特和重要的作用。其董事长谢众在论坛发言时强调,上海清算所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等专题债券提供普惠金融的资金量,同时,通过“风险管家”功能对冲或管控风险,提高普惠金融的质量,还通过净额轧差降低资金结算成本,在风险资本计算上提供政策支持。谢众表示,上海清算所下一步将扩大创新产品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包括债券柜台业务、小微企业债券融资工具和信用增进工具等。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推出的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以下简称“贸金平台”)也是对普惠金融的供给具有重要意义的金融基础设施,该平台从金融、税务、监管等多维度服务中小微企业,集开放贸易金融生态、可穿透式监管、公信力于一体,在疫情期间发挥了积极作用。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介绍,建设贸金平台,除了让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还希望解决市场上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重复交易和虚假交易、以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重大问题。“希望通过贸金平台,实现贸易融资互信化与贸易融资便利化,同时优化贸易金融服务效率,做到公平与公正,助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据介绍,贸金平台自2018年9月4日建成以来,上线的银行共有50家,业务已经超过5万余笔,业务金额超过了1940亿元。
“融资担保就是为了解决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而生的,越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越是要发挥融资担保逆周期的调节作用,体现融资担保的重要性。”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党委委员、秘书长殷有祥介绍,融资担保行业规模小、作用大。截至今年6月,全行业法人机构达5394家,注册资本1.2万亿元,在保余额2.8万亿元,服务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数字化建设成为普惠金融破局利器
近年来,数字技术对普惠金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推动金融资源流向传统金融服务难以涉及的“长尾客户”。疫情发生后,更凸显了“非接触式金融服务”的重要性,促使金融机构加快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中国银行行长王江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化建设正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破局利器。他认为,“非接触”服务模式不断拓展,延伸普惠金融服务边界;科技应用范围不断提升,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再者,数字化技术有利于丰富普惠金融参与主体。
“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转型升级、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潜力。”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胡利明也认为,疫情深化了行业打造无接触线上化经营的共识,并在线上全流程持续注入互联网运营能力。他认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未来金融竞争的关键在于金融科技创新。”
王江强调,疫情改变了普惠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发挥好数字化技术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需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建设。一是填补"数字鸿沟",提高数字金融服务可得性;二是提升金融机构的数字服务能力。目前各类金融机构在智能化风控体系建设、数据资产的经营和信用转化、普惠金融场景和生态建设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发力,加快提升相应的制度建设、产品创新和技术应用效率。三是增强技术安全和数据保护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在运用新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亟需采取有效的方式从源头防范金融科技滥用,构建更加健康、安全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从长期看,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不过数字技术只是手段,要想真正实现普惠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仍需要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提供商不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深入挖掘小微企业的需求潜能,帮助其提升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 王江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