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2020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9.6万亿 增长12.8%
2021-01-28 16:34:28 来源:金融时报 评论:0 点击:
1月26日,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指出,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银保监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
1月26日,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指出,“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银保监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务院金融委的决策部署,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其中一项则表现为银行业保险业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金融监管部门主动作为,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灵活把握调控力度、节奏和重点,果断出台了延期还本付息等一系列纾困利企政策措施,为经济恢复增长、保企业稳就业营造了适宜的金融环境。同时,金融机构主动落实政策要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减费让利,并创新产品和服务。可以看到,企业融资可得性显著提升,市场活力明显增强,中国成为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迎来深刻变化,金融业发展也必然有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金融发展的主线,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无疑面临更高要求。2021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金融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会议提出,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持。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整体效能。专家表示,金融业要在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视角下,回归本源、找准定位,以针对性、高质效服务助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升
经过金融全系统的共同努力,2020年金融业在支持抗击疫情、推动复工复产、做好“六稳”“六保”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针对疫情防控和恢复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从2020年4月份开始,经济复苏步伐逐步加快,四季度GDP增速已经超过2019年单季最高增速。”光大银行(4.050, -0.06, -1.46%)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银保监会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落实银行保险系统防疫工作各项措施。例如,适时制定14项支持政策,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建立应急保障机制,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开展“无接触”服务;紧急提供专项信贷5.3万亿元,重点支持防疫物资生产、疫苗研发等重要行业;及时出台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和外贸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6.6万亿元,新增政策性转贷超过1600亿元……
在监管部门引导下,重点领域贷款、企业贷款“量增价降面扩”,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显著提升。2020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9.6万亿元,增长12.8%;新增制造业贷款2.2万亿元,是上年增量的2.6倍。小微企业融资持续改善,普惠型小微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8.1个百分点,其中五家大型银行增长54.8%。
与此同时,保险业继续发挥“稳定器”作用。2020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1.7万亿元,新增3.2万亿元,同比增长17%;全年保险赔付超过1.4万亿元;大病保险覆盖11.3亿城乡居民;出口信用保险已决赔款同比增长32.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保险业利用强大的资金融通功能,服务小微企业并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项目建设。另外,保险为各行各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职能也进一步加强,大病保险深入推进,健康、养老保险产品以及政保业务全面推进,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加大科技创新领域支持力度
“十四五”时期,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仍是金融业的核心任务。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业的重点发力方向渐渐清晰,科技创新是其中之一。
面对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科技自立自强被置于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高度。下一阶段,金融业在服务科技创新尤其是解决“卡脖子”问题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方面必须有更大作为。会议指出,积极探索促进科技创新的各种金融服务。
“由于科技型企业普遍缺乏抵押物、内部管理不够完善,较难通过抵押担保方式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周茂华表示,因此,需要加快从传统重抵押、重担保的授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企业发展前景、交易信息等的授信模式。一方面要创新抵押物,例如专利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另一方面则要提升风控能力,进而提升信用贷款比重。
对此,中国银行(3.160, -0.01, -0.32%)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表示,要聚焦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加强投、贷、债联动,完善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安排。加快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制定更符合科技型企业发展规律的IPO标准,形成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创新型信贷等通力合作的新局面。
企业创新投入大、风险也大,保险在其中也要发挥更大作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保险研究所所长刘冬姣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接下来要注重提升科技保险供给与企业保障需求的适配性。“目前,科技保险供给和企业的个性化、专业化保障需求存在错位,未来应该以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来设计产品,有效对接高科技产业具体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服务。”
此外,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来源稳定、期限长等特点,非常契合科创企业发展需求。随着银保监会取消保险资金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限制,保险资金还将进一步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科技企业的股权融资支持,并且深入推进与银行等机构的合作,为支持科技创新搭建多层次投融资和风险分担机制。
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效能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对此,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整体效能。
首贷、信用贷款等的重要性再次被强调。会议明确,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持续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加强民生领域金融支持。近日,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对市场有前景、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符合普惠型小微企业标准的民营小微企业,延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引导银行加大“首贷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将融资成本保持在合理水平。
对此,专家表示,当前企业生产经营还在恢复过程中,依然需要信贷资金支持。下一阶段,各项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金融仍要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投放。
谈及商业银行如何大力支持“首贷户”,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商业银行应制定首贷投放计划,对信贷规模、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等进行专门安排;主动破解信息不对称,加大行内数据整合应用,并对接支付类数据、政务类数据、商务类数据等“替代性数据”,研发针对性产品;升级信贷管理系统,搭建民营和小微企业专门的授信模型、开发手机应用程序等。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还提到要推动发展养老、健康、责任、巨灾等保险。其中,专家认为,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巨灾保险的保障内容。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表示,除了保交所和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部分成员联合开发的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台风洪水巨灾保险产品外,目前的巨灾保险主要限于地震,尚不包含台风、滑坡、泥石流、洪水、森林火灾等其他灾因,保障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要推动包含更广泛灾因的巨灾保险出台,进一步丰富巨灾保险制度的保障内容,尤其是可以考虑尽快将洪水纳入巨灾保险保障内容。
上一篇:知识就是财富!武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首次突破10个亿
下一篇:德州市农村商业银行“公积金e贷”业务线上贷款金额突破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