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小微融资“最先一公里”难题 银保监会:今年“首贷户”要超524万
2021-04-30 15:29:22   来源:法人杂志   评论:0 点击:

近年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一直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尤其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小微企业作为就业主力军更是获得了众多政策呵护。后疫情时代,伴随着经济恢复,营收与现金流均有所好转,但高融资成本和及时还
近年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一直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尤其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小微企业作为就业主力军更是获得了众多政策“呵护”。后疫情时代,伴随着经济恢复,营收与现金流均有所好转,但高融资成本和及时还款压力仍困扰着众多小微企业。
 
按照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政策要求。
 
此次银保监会发布的通知,对于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既有金融供给总量的增速目标,又有全面优化结构的要求。
 
在金融供给增量上,通知强调,202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实现信贷供给总量稳步增长,五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全年增长30%以上。
 
对比来看,在2019年至2021年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就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提出了增速高于30%、40%和30%的要求。2020年,大型商业银行该项贷款余额增速达48.38%,五家大型银行更是达到54.8%,超额完成了这一目标。2021年,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目标相较去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预计完成难度不大。但通知指出,金融供给质量需进一步优化。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原晓惠对《法人》记者表示,近期银保监会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户数“两增”考核及监测口径进行了调整,剔除了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一方面避免银行利用票据业务“冲规模”来实现达标,另一方面票据贴现业务相对风险较低、周期较短,考核口径的调整对银行风控和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对于小微企业贷款用途监控也在逐渐加强。原晓惠指出,近期监管机构持续加大对经营贷款用途的审查监管力度,防止违规流入房地产、资本市场,商业银行需加大贷款用途审查和监控力度,通过加大科技手段应用、增强同业数据共享和业务穿透管理等,进一步防范小微企业贷款套利现象。
 
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加“首贷户”数量被首次提出。据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普惠小微贷款增加3.5万亿元,同比多增1.4万亿元,而金融机构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228万户,比上年增加524万户。从数据来看,虽然小微企业“首贷难”有所缓解,但相比8000余万户的小微企业数量,仍有一定差距。
 
为覆盖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空白地带”,上述通知指出,2021年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数量要高于2020年,这就意味着2021年金融机构服务的“首贷户”要超过524万户,而且小微企业“首贷户”还被纳入了大型银行的内部考核评价指标。
 
其实,“首贷难”一直是小微企业融资的困扰,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认为,造成小微企业“首贷难”主要原因在于“五缺”,即缺信息,小微企业不能及时全面获取优惠政策信息,而商业银行也普遍难以掌握众多小微企业信息;缺抵押,小微企业尤其是商贸服务类等轻资产的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提供房产、土地、机器设备等传统质押品;缺担保,我国现行担保体系以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主,普遍存在注册资本金偏小、公信力不足和风险可承受能力弱等问题;缺征信,小微企业普遍公司治理机制不足,缺乏严谨的财务制度,因此银行很难通过财务报表对企业经营状况等作出判断;缺渠道,长期以来,银行贷款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股权、债券融资渠道只针对部分经营管理规范、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开放。
 
此外,受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考核激励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还存在“不敢贷、不能贷、不愿贷”的三角困局。据微众银行发布的《2019年银行业用户体验大调研报告》显示,63.5%的民营和小微企业主表示银行贷款申请手续麻烦,但经过第一次银行贷款后,94.4%的小微企业主愿意继续使用银行贷款。因此,“首贷难”问题成为了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最先一公里”。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表示,为破解“首贷难”问题,要花大力气从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品服务、考核激励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首先要完善考核制度,放宽对“首贷”利率要求,提高“首贷”不良率的容忍度,创造“愿贷”“敢贷”的政策环境,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其次要打破各政府部门“信息孤岛”,抓紧搭建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设立民营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创新融资担保方式等方式,破解担保难、增信难等问题;最后要升级信贷管理系统,搭建民营和小微企业专门的授信模型、开发手机应用程序,使首贷流程更简化、放款更快捷、还款更灵活,同时还要增进银企沟通,对接企业“首贷”需求,提高“首贷”供需匹配精准度,解决企业对银行产品与服务不了解等问题。
 
对于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此次通知特别强调,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创新,助力与资金链有效对接,综合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和信用信息资源,增强“能贷会贷”服务能力。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模式已成为我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痛点难点的一大利器,相关产品和业务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政策指引相继出台。202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要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以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根据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等业务场景估算,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约在15至20万亿元。
 
“供应链金融有别于传统信贷融资,传统信贷考察的是某个企业的风险,而供应链金融关注的是整个供应链条的综合风险。”开鑫科技董事长周治翰对记者表示,通过核心企业给其它链属小微企业增信,依据供应链融资自偿性特点,针对核心企业和链属企业制定一揽子融资解决方案,方案具有批量化特征,可在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其实,供应链金融并非新鲜事物,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发展史,但仍面临着一些痛点。如供应链上的运营与管理不够完善、缺乏针对产业的专业化服务模式等。
 
为了提升供应链管理和运营效率,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型企业均已建立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体系,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优化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整合,如通用电气、海尔、OPPO等。
 
欢太数科CEO徐立夫对此表示,目前在很多产业发展中,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并未真正打通,上下游企业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数据仍有明显的独立性和割裂性,而数字化发展有助于化解这些难题。通过产业链经营数据、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打磨迭代算法模型和评分机制,得出更为优化的数字化产业金融解决方案,根据该方案演化出的小微企业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产品可被有效地复制到更多产业中。
 
此外,对于缺乏产业专业化服务模式,周治翰表示,金融机构需开放自身金融场景,在结算、融资、财资、供应链、现金管理等方面与产业平台共融共建,按照“场景在前、金融在后”模式拓展应用场景,延伸交易链和服务链,实现场景融合。如在平台开放上,可以与科技公司等进行跨界合作,建设供应链金融中台,连通政府、客户、电商、物流、银行等利益方,形成合作多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

相关热词搜索:融资 银保监会 贷款

上一篇:新《泸州市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办法》出炉
下一篇:中小微企业,四川省首个融资大数据服务平台“兴川贷”来了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