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管经营贷推升贷款利率
2021-06-19 16:47:36   来源:和讯名家   评论:0 点击:

当前,从银行基本面角度看,在国内宏观经济保持增长的前提下,加上货币政策出现大幅波动的概率不高,2021年银行业整体经营环境趋于平稳。展望未来,基本面复苏推动贷款上行的趋势不减,预计2021年二、三季度贷款
当前,从银行基本面角度看,在国内宏观经济保持增长的前提下,加上货币政策出现大幅波动的概率不高,2021年银行业整体经营环境趋于平稳。展望未来,基本面复苏推动贷款上行的趋势不减,预计2021年二、三季度贷款利率仍有进一步上行的空间,贷款利率回升有望推动上市银行的净息差逐步企稳,或小幅回升。
 
另一方面,由于资产质量压力改善,上市银行2021年的信用成本率预计仍将回落或保持低位,从而推动二、三季度净利润加速增长。未来,零售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仍将保持高增长,是商业银行最具成长性的业务板块,有望拉高头部零售银行的估值上限,打开估值上行空间。
 
消除套利空间
 
对银行而言,量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价,2021年以来,监管严防经营贷违规入房市,或导致贷款利率回升。
 
6月1日,银保监会召开近期监管重点工作新闻发布会,指出一些企业和个人挪用经营贷入房市的“手段多样,花样翻新”,表态将严防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并将其作为常态化监管工作。
 
经营贷是银行向符合相关规定的借款人发放的用于生产经营的贷款。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市是指借款人假借生产经营的名义贷款,用于购买房地产。2020年年初以来,个人经营性贷款加速增长,是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本轮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市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疫情期间,普惠金融贷款额度大幅提升。由于优质小微企业难寻,银行通过发放符合普惠金融标准的经营贷来满足监管要求。二是让利政策导致一般贷款利率低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形成套利空间。三是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风险较大,而具有房屋抵押的经营贷款风险较小,更受银行青睐。个别银行违规将经营贷资金流入房市套利,长期来看,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房地产泡沫和金融风险,因此必须受到监管遏制。
 
3月份以来,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的银保监局陆续公布自查结果,涉嫌违规流入房市的问题贷款占比较小,从严监管的影响预计有限。经营贷投放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当前中国经济向好发展,消费需求提升,银行经营贷和消费贷均有望保持较快增长。近期,银保监会提出对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实施名单制管理,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或受限。
 
房贷集中度政策出台导致房贷额度紧张,但由于房贷需求旺盛,2021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上浮,与一般贷款利率差距增加,监管套利空间扩大。当前一般贷款利率在让利政策的影响下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未来随着特殊时期政策的逐步退出,贷款利率有望回升。而且,从政策目标角度来看,一般贷款利率回升有利于消除套利空间,从而遏制经营贷流入房市。
 
此次监管部门重申严防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并强调将防止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作为常态化监管工作。未来随着疫情的好转和经济增速的回升,经营贷投放将在政策的引导下规范化发展。根据广东、北京、上海等地银保监局陆续公布的自查结果,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贷款规模分别为2.77亿元(含问题消费贷,占经营贷和消费贷自查业务总量的0.04%)、3.4亿元(个人经营性贷款,约占经营贷自查业务总量的0.35%)、3.39亿元(含问题消费贷),违规经营贷规模有限,占比很小,预计从严监管对经营贷增速的影响较小。因为银行的经营贷款投放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向好发展趋势中,经济恢复将促使贷款需求提升,银行经营性贷款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由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受到政策调控,经营贷和消费贷受益于经济好转有望提升。个人贷款主要包括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消费类贷款和经营类贷款。2020年12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上限;近期,银保监会又提出对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实施名单制管理,未来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将受到限制。由此分析,个人经营贷款有望保持较快增长。而随着疫情好转,消费需求将逐步提升,从而促使消费类贷款快速提升,未来个人贷款结构将向非住房按揭倾斜。
 
天风证券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出台后,部分银行面临房贷额度紧张的局面,供给减少,但房贷需求旺盛,导致2021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上浮,与一般贷款利率的倒挂现象加剧,监管套利空间变大。当前一般贷款利率在让利政策的影响下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未来随着特殊时期政策的逐步退出,贷款利率有望回升。而且,从政策目标角度来看,一般贷款利率回升有利于消除套利空间,从而遏制经营贷流入房市。随着疫情好转和经济回暖,特殊时期政策将逐步退出,贷款利率回升可期,利好银行资产端定价。
 
净息差企稳可期
 
东吴证券认为,贷款利率上行将推动净息差先企稳,后回升。下半年依然看好贷款利率进一步回升,延续一季度上行趋势,主要依据包括信贷总量额度管控、新发贷款结构变化、房贷等特定品种利率回升。考虑到中大型银行存款成本稳定,预计净息差二季度走平,下半年有望回升。从贷款端看,二、三季度贷款利率仍有进一步上行空间。
 
在2021年“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的导向下,银行贷款利率大概率将回升,主要有以下三个判断依据:第一,银保监会主席3月初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及“贷款利率可能回升或调整”,这也是官方首次围绕贷款利率回升的表态;第二,信贷全年总量额度受限,但需求旺盛,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放量增长,信贷供不应求将推动贷款利率上行;第三,微观层面调研反馈显示,银行部分信贷品种的利率水平较年初均有所回升。
 
随着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披露,“贷款利率回升”的判断得到数据印证。3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比2020年12月提升7BP,甚至同比2020年3月也回升 2BP;其中,票据利率跃升是主导因素,比12月上行42BP至3.52%;而一般贷款利率环比持平在5.3%。尽管一般贷款利率一季度尚未回升,但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品种“企业贷款利率”回升2BP至4.63%,“个人房贷利率”回升3BP至5.37%,基本确认了贷款利率回升的逻辑。
 
展望2021年二季度至全年,从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分析入手,东吴证券明确预判贷款利率仍将进一步回升。
 
从信贷总量角度看,后续信贷供给将回落,供需力量变化推动贷款利率回升。预计202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金额将与2020年20万亿元接近,而1-4月的新增量已高达9.19万亿元,同比多增3151亿元,比2019年同期更是大幅多增2.03万亿元。因此,未来7 个月信贷供给预计将有所收敛,而前4个月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大幅放量,反映出实体融资需求旺盛,后续M2增速继续回落,预计供需变化将推动贷款利率回升。
 
同时,新发贷款结构的环比变化也有利于贷款利率进一步回升。2021年一季度,企业贷款利率仅回升2BP,且一般贷款利率环比持平,主要原因在于一季度贷款投放结构的变化。一季度,大量新发贷款额度被投向个人经营性贷款,导致其在新发贷款中的占比大幅跃升,而全口径普惠金融贷款的占比也创新高。由于普惠金融及个人经营性贷款本身利率较低,因此,尽管此类产品的利率定价没有进一步下行,甚至略有回升,但其权重提高也会拖累新发贷款总量的加权平均利率。此外,一季度贷款投向更聚焦于长三角等优质区域,这也会拖累加权平均利率水平。
 
不过,上述结构性因素预计二季度起会有所改变。一方面新发贷款中,收益率相对高的零售个人贷款占比将提高;另一方面在新的政策导向下,银行将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贷款投放力度,以保证区域结构更均衡,这也有利于贷款利率的回升。
 
具体来看,房贷由于受到年初新政策的额度管控,一季度,房地产总贷款的增速已经低于人民币贷款,但其中按揭贷款仍保持较高增速。不过,目前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已上调房贷利率,由于额度管控的影响,很多地区的房贷利率也将进入回升通道。此外,个人经营性贷款一季度大量投放,其中可能存在“资金违规流向房地产领域”的情形,在更严格的监管环境下,这类贷款的定价也可能上行。
 
随着房贷、个人经营性贷款等特定品种利率定价的回升,预计二季度银行净息差将企稳,下半年头部银行有望回升。在商业银行的传统财务框架中,最关键的指标仍然是净息差和不良资产信用减值成本。2020年银行净息差经历了新一轮下行,2021年一季度由于部分贷款的重定价原因,净息差环比进一步回落。但二季度起净息差将先行企稳,年内确立拐点,部分银行的净息差有望率先反弹。净息差拐点是2021年银行基本面的重要变化。
 
一季度净息差环比继续回落,源于贷款重定价的影响,二季度这种影响将会消除。以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和建设银行为例,2021年一季度的净息差分别较2020年全年下降1BP和6BP,主要原因是部分房贷等贷款的LPR重定价于一季度集中完成,影响了资产端收益率,尽管新发贷款利率回升,但净息差仍受到存量贷款重定价因素的拖累而走低。
 
贷款利率上行和存款成本企稳,部分价格管控灵活的银行净息差有望回升。在资产端,由于3月新发放贷款利率已经回升,且我们判断后续贷款利率将进一步回升,因此,2021年生息资产收益率有望上行。同时,在负债端,2021年一季度,以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为代表的零售银行负债成本稳定,二季度大中型银行的净息差将不再下行,优秀银行下半年净息差有望反弹。尽管2021年净息差回升的幅度比较有限,但回升方向确定,有利于稳定银行利息净收入的增速。
 
把握银行业绩的确定性
 
另一方面,经济复苏保证下半年资产质量的稳定,银行信用成本也将回落。2020 年四季度以来,上市银行的信用减值已经明显回落,得益于经济复苏的强劲导致资产质量好于预期。展望下半年,银行资产质量将保持稳定,信用成本率继续维持低位,这有利于上市银行净利润在低基数下实现高增长。
 
2021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口径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37%,在2020年一季度高基数下实现可观增长。东吴证券判断,商业银行2021年全年净利润将逐季度加速增长,尤其是考虑到二、三季度基数大幅走低,盈利增速弹性将更可观。盈利加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2021年新生成不良率将明显回落,信用成本率将保持低位,同比明显降低。
 
对于资产质量,尽管监管层强调2021年仍将“保持对于不良资产的高处置力度”,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资产质量的边际恶化,也不意味着需要大量计提减值。在新生成不良率回落的背景下,大量处置存量的不良贷款会进一步“净化银行报表”,推升拨备覆盖率,令资产质量指标更健康。
 
根据东吴证券的假设,2021年新生成不良贷款金额略低于2020年,但仍高于2019 年,同时计提2.23万亿元信用减值,减值金额高于2020年但对应信用成本率(信用减值金额/平均总贷款)降低。基于上述测算,商业银行口径的2021全年净利润有望增长 6.1%。预计上市银行信用成本率保持低位,信用减值趋缓。
 
在2020年上市银行充分计提信用减值的前提下,2021年一季度“拨备反哺利润”的特征鲜明。37家数据完整的上市银行(剔除厦门银行),2020年全年信用减值金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对应测算信用成本比率较2019年抬升2BP至1.78%(主要系四季度明显回落)。但一季报显示,国有大行以外的上市银行信用减值计提同比下降8.1%,“减提拨备反哺利润”的特征鲜明,得益于2020年拨备计提充分和当前不良新生成情况良好。
 
随着银行报表的全面净化,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指标也更加健康。2020年,由于高额处置不良贷款和大幅计提信用减值,上市银行的不良率较年初下行3BP,同时关注类贷款比例下行54BP,这意味着上市银行更真实、更充分暴露了不良,资产质量指标的可信程度大幅提高。此外,在反映风险抵补能力的拨备覆盖率指标上,上市银行比2019年年末增厚 18.64个百分点至 281.01%,主要是头部优秀银行进一步做实资产质量,使得风险抵补能力在后疫情时代反而进一步提升。
 
结合2020年银行业绩的低基数(2020年上半年利润增速为-9.4%),在2021年风险管控到位(带来拨备释放利润空间)和自身经营情况向好(息差下行压力边际缓解和规模稳定增长)的双重支撑下,国盛证券认为,2021年银行业绩改善的确定性高,同时预计个股间分化也会加大。
 
随着经济的企稳修复,加上银行过去多年的努力,尤其是过去3年全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贷款8.8万亿元,超过之前12年的总和,且持续加大拨备计提,拨备覆盖率已提升至整体超过220%,上市银行当前的资产负债表已足够干净,不良/逾期贷款的比例已超过100%,且各项指标还在持续改善。
 
市场非常关注2021年资管新规到期、地方政府融资出清、延期还本付息等隐含不良暴露的扰动,国盛证券认为,对银行业整体而言,这些担忧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但中国有40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且近几年分化越来越大。若未来大量暴露,或对银行股整体情绪有影响。但对那些公司治理、风险管控能力相对较强、区域经济相对较好的银行,并不会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除非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否则不必过度担忧。
 
在资产质量改善的基础上,拨备带来释放利润的空间。2021年一季度,在资产质量整体改善的情况下,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拨备计提均同比减少,增速分别为- 9.7%、-6.2%、-8.8%。基于资产质量和信用成本下降空间两大维度综合分析来看,平安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苏州银行、无锡银行、苏农银行或更具弹性,这些银行当前的信用成本仍高,但不良生成已降至1%以下,且拨备覆盖率均超过200%,未来或有少提拨备、释放利润的基础。
 
按照与名义GDP为原则简单测算,2021年全年社融增速或在10%-11%左右,到4月社融增速已下降至11.7%,未来下降的空间已较为有限。此外,上半年社融增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2021年地方债发行节奏偏慢,但“两会”期间定下的额度依旧有3.65万亿元,仅比2020年少1000亿元,预计下半年将加快发行支撑社融,未来银行资产规模也将保持稳定增长。
 
在流动性回归中性的情况下,一季度新发放贷款收益率已提升7BP,有利于息差的边际企稳,能否回升还需观察,由于一季度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增速仅为4.8%,明显低于总资产8.7%的增速,在息差企稳的情况下,利息净收入增速有望逐步向规模增速“回归”。在同业市场利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存款端的表现或将成为息差分化的关键,核心负债优势明显的银行或具有相对优势。

相关热词搜索:经营贷 贷款 利率

上一篇:平安银行“白领贷”:用“五心”温暖金融,让梦想不再等待
下一篇:“文产贷”发布 单笔贷款最高500万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