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付变身信用卡 互联网金融监管愈发精准
2022-01-22 15:21:08   来源:华夏时报   评论:0 点击:

继蚂蚁集团旗下花呗及借呗品牌隔离相继启动后,京东白条也于近日升级为白条卡。这其中的关键并不在产品功能上,而是在于监管公平性上。一直以来,信用付和信用卡都做着类似的生意。不同的是,信用付没有受到和信
继蚂蚁集团旗下“花呗”及“借呗”品牌隔离相继启动后,“京东白条”也于近日升级为“白条卡”。
这其中的关键并不在产品功能上,而是在于监管公平性上。
一直以来,信用付和信用卡都做着类似的“生意”。不同的是,信用付没有受到和信用卡一样的严格监管和约束。金融监管层曾多次提出,同一业务应遵循统一的监管体系。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监管层对公平监管的决心很大,或将涉及该行业的各路金融机构。那么,监管的介入对行业的发展格局会产生哪些影响?
对于已运行多年的信用付产品,依靠的到底是场景优势还是“监管红利”呢?
拉平监管线
对于互联网平台的信用付产品,监管力度开始出现层层加码的态势,“花呗”拆分为“花呗”和“信用购”,“白条”升级为“白条卡”。升级后,“花呗”将主要满足用户日常的中小额消费需求,“信用购”服务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独立审批授信的消费信贷服务类型,可以满足部分用户的更多额度需求。“白条”也将从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更新为信用卡产品,即“白条卡”。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从经营、发卡、授信、分期业务、息费收取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出要求,进一步强化信用卡业务管理。
针对信用付和信用卡的强监管或将马上来临。
在银行业的转型中,信用卡已经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抓手”,银行纷纷跨界合作,开始引流和品牌打造。但互联网平台自带流量,依靠布满全国的渠道,信用付的场景优势更为明显。
监管的介入对行业未来的走向和发展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一款创新型的信用消费贷产品,信用付的市场规模之大远超想象。整改前的2020年6月末,借助支付宝这一超级流量入口,花呗、借呗的信贷余额分别达到17320亿和4217亿。而京东数科2020年6月披露的数据显示,京东白条最高年度活跃用户达5780.61万人。
此外,美团月付、滴滴月付、Dou分期等类信用卡产品也瞄准了消费金融市场,几乎各大互联网平台均将“免息分期”等金融工具推到台前,作为撬动消费的一大利器。而随着场景与金融的深度绑定,用户对平台自有金融产品的依赖也越来越深,信用付市场规模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
一直以来,信用付和信用卡都做着类似的“生意”。不同的是,信用付没有受到和信用卡一样的严格监管和约束。由于信用付的资金提供方主要是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受网络小贷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的相关监管影响,尚未出台完整的监管规则。
信用付产品为消费者带来诸多便利,但如果不严加监管,不仅会带来“过度授信”等风险隐患,也会造成同一业务不同监管的不公平现象,从而衍生出监管套利、资源浪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诸多问题。因此,统一监管势在必行。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网络与信息法室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周辉指出,“依法将互联网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有力遏制金融领域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资本在金融领域的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
金融监管层亦多次提出,同一业务应遵循统一的监管体系。
近两年,随着《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密集出台,相信助贷、联合贷款、持牌消费及信用卡领域将会迎来更强监管。
互为补充
在年轻人中,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渗透率达到60.9%,而信用卡只有45.5%。这一数据来自数据分析机构尼尔森在2019年11月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消费升级仍是普遍现象,年轻一代具有巨大消费潜力,信用消费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途径。
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上,和信用卡、消费贷相关的话题总能引起热议。对“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客群而言,花呗、白条等类信用卡产品操作简单,体验感好。而对银行信用卡的呼声反倒不大。
那么,信用卡到底能不能取代信用付产品呢?
实际上,目前信用卡和信用付的客群重叠度并不高。“信用付”的市场更为下沉,是银行尚未能完全覆盖的客群。而信用卡要面临更多合规、风控等要求,也不能够随意下沉。
此外,信用卡和信用付都有需要完善的空间。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更加贴合用户需求,是信用卡数字化转型需要思考的问题。从用户角度来看,无论是银行、小贷公司还是消费金融公司,在产品升级和整改的过程中都要考虑是否存在用户体验“退化”等问题。
目前,互联网巨头依靠流量优势和场景入口,围绕各自的信用消费产品,正在打造闭环的生态系统。但也出现了部分互联网平台“挟流量以令机构”,以致部分合作的中小银行十分被动。通过和信用付产品合作,银行个人信贷规模迅速扩大,但对其业务却没有实际的风险把控能力。统一监管并不是要把助贷行业“一刀切”,而是出于整个互联网信贷行业规范发展的目的。
有业内人士表示,原来金融机构只有金融数据,只有自己客户的数据,外来数据很难获得,也没有处理能力,无法在营销层面对潜在客户进行挖掘。而现在和场景方内外结合,在风控和客户识别方面突破很大。现在要面临监管要求,要把金融数据、商业数据之间断开,这是未来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两种数据的结合让我们能更好的判断客户的基本特征,风险的识别和需求的满足。如何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优势,大家其实都在摸索。

相关热词搜索:信用付 信用卡 互联网金融 金融

上一篇:Visa广发银行冬奥主题信用卡发布
下一篇:告别“规模为王” 信用卡酣战“存量时代”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