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大拐点:昔日「黑马」浦发银行还能否再反超?
2023-05-09 11:28:39   来源:懂财帝   评论:0 点击:

2022年,中国信用卡行业拐点降临。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总量增速由正转负,同比下降0 28%。这意味着,始于2016年的新一轮扩张周期,已经宣告结束。不仅如此,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信用
2022年,中国信用卡行业拐点降临。
 
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总量增速由正转负,同比下降0.28%。
 
这意味着,始于2016年的新一轮扩张周期,已经宣告结束。不仅如此,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信用卡市场依靠流量及人口红利的「量增」时代,也随之落幕。
 
跑马圈地,画上句号;各路玩家,功业初定。
 
有的给人惊喜,有的却不免让人唏嘘,比如浦发银行。
 
这家信用卡业务一度强劲崛起的股份行,也曾一时风头无两,直追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头部玩家,然而最终却不断退步,沦为第二梯队。
 
1|昔日超级黑马,如今降速
 
在上一轮信用卡市场扩张周期中,股份行整体奋起直追,多项关键指标已与国有大行持平甚至反超。
 
截至2022年末,头部股份行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发卡量同样已站上亿元台阶,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交易额则超过所有国有大行,位列前二位。
 
但股份行内部存在明显分化。以规模较大的8家上市股份行为例,可以明显划分为三大梯队。
 
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为第一梯队。截至2022年底,在发卡量方面,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破亿;在年交易额方面,招商银行、平安银行超3万亿;在贷款余额方面,三家均超5千亿。这3家股份行信用卡业务三大指标,全面超越其他5家,招商银行更是一骑绝尘,交易额接近5万亿,贷款余额高达8千亿。
 
 
 
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为第二梯队。这4家2022年交易额均处于2万亿梯度,贷款余额处于4千亿水平。
 
其中,浦发银行较弱,截至2022年底,流动卡量5133.16张,贷款余额4336.93亿元,年交易额24174.72亿元。三大指标全面落后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
 
第三梯队华夏银行,业务体量明显偏小,2022年交易额刚过万亿,贷款余额不到2千亿。
 
 
 
8家上市股份行中,浦发仅排在华夏前面。
 
时间倒回到5年前,没有人会预料到是这样的结局。彼时,信用卡市场新一轮扩张正如火如荼,浦发则是其中当之无愧的旗手。
 
数据显示,浦发信用卡2015年新增发卡量,仅为363万张,此后扶摇直上,2017年达到1358 万张。新发卡量的爆发式增长,带动其他关键指标同样强劲增长,2017年浦发流通卡量大增近60%,交易额更是暴增近80%,一举突破万亿大关。
 
这一年,浦发银行流通卡量及交易额绝对值,仍与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有差距。但浦发银行两大指标的增速,已经大幅跑赢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当年流通卡量、交易额增速分别为37.27%、30.56%,平安银行分别为49.73%、38.01%。
 
而另一大关键指标——贷款余额,浦发银行2017年已与两者不相上下,浦发为4180亿元,接近招商银行的4912亿元,高于平安银行的3036亿元。
 
 
 
2017年,浦发银行以超级黑马的姿态,横空崛起,直追第一梯队。但谁也未曾想到,一切很快戛然而止。
 
2|大拐点2018年:巨额罚单、严厉问责、人事动荡
 
2017年4月,浦发银行新旧董事换届,其成都分行贷款造假窝案揭盖,惊天巨雷被引爆。
 
事实上,该窝案已延续多年,本质上是银行与企业共谋,前期通过造假集体骗贷,形成高存款、高贷款、零不良的虚假业绩繁荣,后期又不得不集体掩盖不良,最终窟窿越来越大,涉案金额高达700多亿元。
 
2018年初,监管重拳落下,首先浦发银行领到4.62亿元的巨额罚单,其次,成都分行原行长王兵等人直接被移送司法部门,除此之外,浦发银行总行一连串高管也同时被罚。浦发银行由此迎来剧烈变动。
 
银保监会后来在通报中特别指出,该案件暴露了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三大问题,其中一个是「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的超高速发展」。尽管这并非针对浦发银行整体层面,更不是针对信用卡业务板块,但复盘来看,彼时恰好正值「超高速发展」的信用卡业务,2018年增速明显放缓。
 
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浦发信用卡流通卡数、交易额增速,分别为39.50%、51.42%,明显换挡,不过并未突然失速。但贷款余额却在前两个指标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增速陡降至3.65%。
 
也正是在这一年,平安信用卡贷款余额以同比55.9%的增速,一举反超浦发,实现了关键指标的全面领先。
 
2018年之后,成都分行案件的影响在持续。
 
此后几年,监管部门持续重点关注几家股份行,包括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等,各类检查明显增多。比如2021年5月,监管部门曾进场浦发银行,开展全面例行检查,这势必会对业务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监管趋严之外,激励的减少也在影响着业务发展。业务的高速发展往往伴随着激励的攀升。以成都分行窝案为例,案发前,浦发成都分行对员工的激励安排高得畸形,浦发成都分行的支行行长,一个季度薪酬可以高达几百万元,一个柜台员工拉来500万元存款,就有40万元的绩效。
 
据财新报道,一位浦发对公业务员工坦言,这两年由于授信、合规方面的各种流程慢,市场化激励不够,浦发不少员工都感到很疲惫,一部分直接躺平吃大锅饭,一部分虽不愿躺平,但各种掣肘之下,难以与同行竞争。
 
而浦发信用卡业务板块,同样笼罩着这样的整体气氛,并且不止于此。2020年9月,一手带大信用卡业务的浦发悍将刘显峰,转岗至北京分行,并于次年1月辞职,3月入职平安银行零售条线。刘显峰2014年接手浦发银行信用卡板块,仅用3年时间即实现了惊人逆袭。
 
种种因素作用下,2019年至2021年,浦发信用卡各项业务指标严重下滑,频繁出现负增长。比如,2019年贷款余额同比下降2.75%;2020年流通卡数、贷款余额双降,其中贷款余额更是下降13%。
 
就这样,当年一度逼近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的浦发银行,2018年以后已经越来越远望尘莫及。此后,其他几家股份行也陆续反超浦发。
 
3|浦发银行还有反超机会吗?
 
2019年7月,上海金融工作局局长、上海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郑杨,出任浦发银行董事长。
 
郑杨拥有丰富的中央和地方金融工作经验和监管经验,尤其擅长金融的宏观管理和金融风险防范,因而被外界普遍认为承担「救火」重任。
 
11月,「老浦发人」潘卫东接棒行长职位。
 
「郑潘组合」上任后,浦发银行随即制定了3年行动计划,提出构建「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经营体系」、「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数字化服务模式」,从而「有效地弥补风险合规内控短板」。
 
浦发银行将其上升到了「二次创业」的高度,希望借此重振雄风。
 
此后3年,浦发出现了营收、净利连续两年双降,以及净利连续三年下降。但是资产质量持续好转,不良贷款率由2019年的2.05%降至2022年的1.52%。
 
具体而言,营收、净利下滑,源于净息差下滑、生息资产规模增长放缓。
 
财报数据显示,浦发银行的净息差连续三年下降,2022年净息差为1.77%,而其他股份行大多在2%以上。2022年生息资产平均余额为7.57万亿元,同比增长2.13%,而其他股份行增速普遍在9%以上。
 
这意味着,浦发银行很可能是主动选择了风险更低的优质客户,并且在规模上也加以控制,由此获得了不良率的不断改善。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2022年,黯淡多时的浦发信用卡,终于交出了一份相对靓丽的答卷,大有抬头之势。
 
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浦发流通卡数达到5113万张,同比增长5.98%;贷款余额4337亿元,增长4.22%;交易额24175亿元,同比增长9.11%。而且,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也有所下降,由2021年的1.98%降至1.82%。
 
尽管按照绝对值排名,浦发在股份行阵营中仍处于第二梯队垫底位置,但大部分指标增速远高于同行。
 
比如招商银行流通卡量几乎零增长,交易额仅增长1.52%,平安银行三大指标全面下降,其中交易额下降达到10.5%。
 
但这迟来的增长,或许仅仅意味着浦发信用卡业务的复苏,对于行业整体格局已经难以造成影响。
 
2022年上半年开始,中国信用卡行业已步入「寒冬」。在需求端,疫情结束后,经济缓慢复苏,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仍然低迷。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信用卡行业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流量及人口红利已经瓜分殆尽。
 
央行数据显示,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总量增速,从2016年到2021年,一路从巅峰时的26.35%降至2.85%,2022年最终转为负增长。
 
在供给端,监管新规2022年以来陆续落地,全面整肃信用卡产业链。从2022年初发布文件严厉打击套现行为,到7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信用卡业务的诸多环节均被加以约束。
 
显而易见,中国信用卡市场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然结束。
 
在最后一轮扩张高潮期「激流勇退」的浦发银行,已经错失了最后一块红利,它昔日的高光同逝去的时光一样,已无法追回。
 
善于创新的浦发银行能否在零售业务、财富管理以及金融科技领域能否再次做出新的标杆,这一切值得期待。

相关热词搜索:浦发银行 信用卡

上一篇:邮储银行鹰潭市分行信用卡业务:打造智慧场景,加大新市民消费需求支持力度
下一篇:存量时代下广发信用卡的数字化“敏态”思维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