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信用支付内卷化,场景和数字革新引来新思路
2020-10-26 21:33:55 来源:腾讯网 评论:0 点击: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重构的新型经济形态。从这个角度看,信用卡无疑是数字经济的典型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重构的新型经济形态。
从这个角度看,信用卡无疑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代表:一方面,个人信用通过信用卡的额度、免息期等信息化方式进行承载,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个人消费支出渠道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另一方面,信用卡这一出现于上世纪初的支付手段,在数字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推动了个人信用的量化与深层次发展。
1
截止2019年底,国内的信用卡发行量已经达到了7.46亿张,信用卡授信总额为17.37万亿元,对比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9万亿,在信用卡发行数量和授信额度继续维持庞大规模的情况下,新增卡量显著放缓。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作为个人信用数字化体现的信用卡行业,其发展也不可避免面临“内卷”——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信用卡业务盈利需要更大规模的新增发卡量和更高利润的客户贡献度、交易贡献度。
也就是,信用卡发行机构需要投入更多的流量成本去获取新客户、鉴别客户准入风险并以接近于实时风控的手段对风险交易进行评估和处置,持续投入营销费用以维护老客户不至于流失,持续投入产品研发费用以进一步增加单一客户的利润率。
2
金融机构利用联名卡实现了初级版的“批量发卡”,针对大集团发行面向员工的联名信用卡,针对大品牌发行面向同类客户的联名信用卡等,从而获得了“批量”的客户来源,形成了较为稳健的针对同类客群的风险识别机制,加载同类客户偏好的营销活动和商家优惠。
但是,此类联名卡无法带来加速度增长的规模用户,对用户画像也仅从同一集团、同一品牌等简单维度进行刻画,尤其是本质上仍依赖于金融机构的数据模型和信用风险模型,营销手段仅限于传统的积分和联名商家优惠。
从而,此类信用卡发行与运营模式仍不可避免的陷入内卷——批量客户的推广资源有限、客户精细化分类管理带来的维护成本急剧上升、利润空间被市场竞争进一步挤压。
如前所述,信用卡本质上是个人信用的市场化和产品化,个人信用借助数字化的方式,以客户等级(金卡、白金卡等)、客户额度(消费额度、取现额度、临时额度、永久额度等)、免息期、分期付款手续费、特约商户优惠、积分,包括差异化的风险交易处置流程等逻辑化的市场交易要素组成特定的产品服务包。
3
在数字化往行业纵深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对信用卡这一诞生超过一个世纪的金融产品,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快速触达消费者、识别客户并极致追求客户体验、持续增加客户的贡献度?
对抗行业内卷的力量来自于内部转型,更来自于外部资源的深度协同,而大型数科平台无疑为转型中的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了新思路。
近期,平安银行与京东数科合作推出 “平安白条卡”系列明星产品,开启信用支付领域的创新性尝试。双方合作,基于大数据风控模型及多维用户画像分析等手段与技术,合力拓宽获客渠道,加强风险控制,实现从信用卡产品设计、用户识别、信用管理、用户运营,到业务经营等方面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升信用卡数字化运营与管理效率。
4
我们从如下方面分析“平安白条卡”对个人信用在数字化时代的推动:
首先,平安白条卡对个人信用的量化更加精准。通过全面及时的交易行为信息和数字化的实时风控手段,提升金融发卡机构效率。京东数科通过足够历史长度和广泛消费品类的交易订单和支付信息等,与当下的消费场景进行结合,在分期付款、临时额度等产品和服务要素方面能更加贴近用户需求,并适配不同发卡机构的风险偏好。
其次,平安白条卡实现了对个人信用在线上线下场景的联结,极大拓宽了个人信用产品化和市场化的渠道和场景。信用卡发行渠道囿于银行网点和客户触点的封闭性,获客增长乏力;而京东数科基于互联网消费场景,除了自身庞大的用户规模,还能直接在具体的消费场景中匹配更合适的信用卡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优惠,为商户带来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从而为信用卡发卡机构带来更大的交易规模和客户粘性。
再次,平安白条卡赋能发卡机构,对个人信用的运营实现数字化、流程化。信用卡发行机构仍属于银行,银行作为持牌金融机构对个人信用及对应金融产品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承担责任;而京东数科将已有的互联网运作模式和数字化科技能力对外赋能,从前台获客与营销、数据中台与智能风控等角度重构信用卡的全流程运营。强强联合推出的平安白条卡,让消费者更容易获得与其风险水平和消费偏好相符的信用卡产品,从而在总体运营成本降低的前提下最大化个人信用的市场价值。
当前我国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双循环体系,信用支付作为消费交易的主力资金渠道,推动其基于个人信用提供适宜的授信额度,并与实际普遍的消费场景相融合,从而为信用卡行业注入强心剂,既能在供给侧推动发卡机构产品优化和风险控制,也能切实促进消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迎来更多的信用支付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