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人民币及跨境支付应用研究
2021-03-23 11:47:24 来源:贸易金融信息 评论:0 点击:
一、央行数字人民币及运营架构数字人民币,即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C 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以加密算法为基础的法定数字货币,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数字货币的运用
一、央行数字人民币及运营架构
数字人民币,即“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以加密算法为基础的法定数字货币,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数字货币的运用推广有助于提高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准确性,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有效打击金融犯罪、提升监管效率。
1、国家政策及数字货币进程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成为迄今我国数字货币顶层设计最高层级的政策文件。针对数字货币的研发央行早于2014年即开展相关研究,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及试点进程详见下表。
2、数字人民币、电子支付等概念辨析
央行数字人民币主要定位于流通中现金,注重对M0的替代。主要原因,一是M1、M2已实现广泛的电子化(但无法匿名支付);二是实物现金可匿名易伪造,广泛存在于洗钱、非法集资、博彩贩毒、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数字人民币与线上支付、实物现金的特点比较详见下表。
3、数字人民币运营架构
DC/EP采取中心化管理模式以及“央行-商业银行/其他运营机构-货币使用者”的双层运营体系。在上层央行-商业银行及其他运营机构中,商业银行及其他运营机构在央行开户并缴纳100%准备金作为数字货币发行基金;央行向商业银行及其他运营机构投放和回笼数字人民币,并记录数字人民币总账本。在下层商业银行及其他运营机构-公众层面中,公众通过商业银行及其他运营机构开立数字钱包,办理数字人民币兑换和支付;商业银行及其他运营机构负责明细账簿记载、合规反洗钱等业务运营。
DC/EP运行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币两库三中心”。
“一币”即数字人民币,指央行担保并签名发行的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结构上包括编号、金额、所有者和发行者的签名,并附加扩展字段和可编程脚本[1]。
“两库”即数字货币发行库和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数字货币发行库是央行数字货币私有云上存储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基金的数据库;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是商业银行储存央行数字货币的数据库。
“三中心“是央行内部对DC/EP设置的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认证中心对机构及用户身份信息进行集中管理,认证机制为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和基于标识的密码技术(IBC);登记中心(中心化管理)对数字货币及对应用户身份进行权属登记,并记录数字货币产生、流通、清点核算及消亡全过程;大数据中心可进行反洗钱、支付行为分析以及监管调控指标分析等。
二、DECP技术路线研究
1、数字钱包与数字人民币流通
由于数字货币面临“双花问题”,数字人民币的确权,即归属权的确认尤为重要。数字人民币支付完成的表现为对应字符串归属权在登记中心不同钱包地址下的变更。由于确权完全由央行处理,数字钱包可以不展示所有者真实姓名,对商业银行来说具有匿名性。数研所的专利信息显示,数字货币钱包的申请与开通有两种方式:一是由账户行数字货币系统创建的数字货币钱包(通过银行账户申请开通),一种是由钱包服务商创建的数字钱包。用户可进行登录数字钱包、将数字钱包与银行账户绑定/解绑、相关查询(关联账户、交易详情、明细列表等)、支付、存储等操作。
数研所专利显示,数字人民币流通的具体方法为:付款方将包括付款金额、所有者标识字段等信息组成的数字货币字符串发送至数字货币发行登记端,登记端将支付来源数字货币字符串登记为作废状态,根据付款金额生成支付去向数字货币字符串,并将其发送至收款端[2]。
2、与区块链技术的关系
央行不预设技术路线,但要求达到一定技术标准,比如30万笔/秒(30万TPS)的并发量标准,区块链目前的发展速度难以满足;但在票据和融资领域可以推进。DC/EP更多地体现了对区块链单个技术的应用,比如流通模式借鉴比特币UTXO部分设计(Unspend Transaction Output未花费交易输出)[3],区别于账户交易模式中的中介机构借记付款方账户付款金额、贷记收款方账户付款金额,比特币的共享账本在一笔转账中会生成两笔交易:一笔是给收款方付款金额的交易,一笔是给付款方账户余额的交易(找零交易)。DC/EP的模式是将来源币(付款方数字货币)作废,新生成去向币(收款方数字货币)。DC/EP在流通环节中可在应用层附加智能合约功能[4],实现定向支付,增强其货币职能的行使,但对于超出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持审慎态度。非对称性加密技术是DC/EP采用非常多的技术[5],利用非对称性加密来进行数字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央行可准确认证数字货币的持有者。
三、DECP跨境场景应用
从宏观层面来看,数字人民币主要有三大应用方向:中央监管场景(穿透式监管、精准扶贫等)、宏观调控场景(优化货币投放调控机制)和人民币国际化场景。
从微观层面看,数字人民币主要有四大应用方向:C端场景(小额零售支付场景)、B端场景(数字票据、资金归集、工资发放等)、G端场景(政府部门补贴发放、财政资金划拨等)和跨境支付场景(跨境汇款、跨境电商、跨境商务旅游等)。
就人民币国际化而言,需要三方面条件:一是人民币在境外达到一定流通度,二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达到一定比重,三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央行在内)的投资工具。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显示面对疫情冲击人民币国际化逆势前行:2020年我国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28.4万亿元,同比增长44%;截至2020年末,陆股通[6]累计流入1.2万亿元,债券通境外持有量达3.3万亿元;swift统计显示2020年12月,人民币跻身全球第五大即期外汇交易货币。但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份额在全球跨境支付中占比仍然较低(swift数据显示2021年1月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为2.42%,创下记录最高)。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以国家信用为保证的DC/EP或将成为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力推动力量。
跨境支付领域:传统跨境支付模式必须基于银行账户才能完成,跨境支付过程包括支付处理、接收、中间机构运营和对账等成本;数字货币可脱离账户实现价值转移(账户松耦合),其点对点交易的特质能够有效解决跨境结算链条长、效率低、费用高、到账慢等问题;此外,数字货币还可以以智能合约或其他支付条件来控制支付。但是DC/EP在跨境贸易场景中仍面临较大挑战,主要是由于国际贸易中,“钱货两讫”的贸易模式(M0)较为少见,更多的情况下贸易双方采用贸易融资模式(进出口押汇、福费廷、保理、代付等)完成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基于信用产生的货币属于M1、M2甚至M3的范畴,不是仅仅依赖DC/EP就能实现的,需要本国发达的金融市场给予支持[7]。此外,如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言,“跨境汇款真正的难度不在技术上面,可能还涉及兑换、汇入汇出管理政策、反洗钱、反恐融资、赌博等方面......数字货币如果想搞跨境交易,应以零售为基础。在以零售为基础的情况下,尊重各国政策和法律规定,尊重各国货币主权、汇率制度以及有关兑换和汇款规定”[8],DC/EP在国际贸易,尤其是大额跨境交易结算中的应用可能还受到较大限制,需要未来慢慢稳步推进。
跨境电商和跨境旅游等经常项目支付领域:DC/EP有较大的应用推广空间。跨境电商以线上小额高频支付为主,资金流与货物流的分离需要第三方机构充当信用中介(阿里巴巴、Amazon等电商平台)。在这种场景下附加智能合约的数字人民币具有天然优势,买方个人钱包的数字人民币可直接支付至卖方对公钱包,确认收货后自动解冻货款,支付即结算,减少跨境电商清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