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疫情期间信用卡“以卡养卡”之利弊
2020-07-17 16:04:28 来源:腾讯网 评论:0 点击:
今年受疫情影响,信用卡逾期一直是业内非常关注的话题。由于信用卡持卡人收入减少的情况较普遍,偿债能力的减弱直接导致了银行信用卡逾期的骤增。
今年受疫情影响,信用卡逾期一直是业内非常关注的话题。由于信用卡持卡人收入减少的情况较普遍,偿债能力的减弱直接导致了银行信用卡逾期的骤增。央行在一季度公布统计数据中显示,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以上的未偿还信贷已经高达918亿元,一个季度的新增接近200亿元,而这部分坏账也在市场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信用卡催收纠纷越来越多的同时,与银行协商解决债务的方式也已经在市场大行其道,甚至衍生出一条灰色产业链。面对违约的债务问题,银行与持卡人逐渐形成了一种博弈关系。
随着信用卡的坏账的不断上升,银行内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部分银行采取了降额、停卡、催收等方式控制风险,实际效果也很有限。控制逾期坏账立竿见影的就是催收,使得银行不断在催收方面加大力度。比较常见的是短信或者电话提醒,仍然不还款的就外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去催收,如果以前有一些逾期债务没有追回的,就对这些债务一并处理。
实际上对于所谓的“老赖”,银行还会通过高频次公示其信息来进行催收,这其中既有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也有很多中小银行在其中。银行公开了持卡人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后四位、单位、地址和所欠金额之外,明确表示“十五日内与本行联系,如到期未能归还,我行将向公安局移交涉嫌信用卡诈骗报案催收材料”。
向公安局递交材料的通常涉及的金额会稍大一些的,金额太小的欠账银行也不愿意报案或者走诉讼官司。说实话持卡人为了几千元甚至几百元,被列入征信黑名单也不值得。银行发布催收公示相当于“最后通牒”,这也是银行多次催收无效决心走报案或诉讼的情况了。目前信用卡诈骗主要针对恶意透资的情况,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尤其是欠款金额在5万元以上,已经达到了信用卡诈骗的立案标准了。催收十分忌讳持卡人逃避或不接电话。通常主动联系银行或者与银行保持联系的都不会涉及信用卡诈骗,相反银行联系不上持卡人就会认定催收失败或者存在恶意透支。
面对银行的催收,很多信用卡逾期的持卡人也在千方百计的尝试解决方式,而协商已经在市场上很常见了,甚至衍生出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很多信用卡用户在逾期后暂时还不上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而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咨询业务和一套解决方案。这个就是第三方反催收公司的主要业务。公司对于各家银行的催收规则很熟悉,能够尽最大可能帮助持卡人实现协商解决还款。甚至公司的部分员工就是从事银行催收工作的,现在转行帮助欠款的人来进行沟通,所以更加的熟悉流程,都是手把手的教你怎样操做。除了信用卡反催收的一些新平台和公司之外,市场上一些律师也看到了信用卡持卡人的一些需求,也有各种承接谈判和法律咨询服务覆盖信用卡逾期纠纷。
银行与信用卡持卡人协商还款,也就是所谓的停息挂账,大致包括这几个步骤:告知还款能力,提出协商还款;提交相关材料,等待银行回访;商定还款计划,签订相关协议。其中提交材料中的收入证明和因为疫情失业证明比较关键。然而不同银行对于协商还款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国有大行实现协商还款的难度很高。
信用卡逾期一般涉及到较高的违约金和罚息,同时会被银行不断骚扰催收,而分期的手续费也不低;进行协商还款停息挂账之后,银行会停止违约金和罚息的增长,也会停掉催收,争取已经产生的费用的减免,制定一个12至60期的免息分期计划。银行其实不会轻易的同意持卡人二次分期,这个以前是针对特殊情况制定的制度。信用卡持卡人违约在先,银行是按照协议合理正常收取违约金和罚金的,这本身是一笔可观的盈利,一旦同意协商分期,意味着认可持卡人没有还款能力,这些罚息、违约金很可能就会被免掉,如果重新分期成为了一个轻易可以实现的方式,反而会影响正常信用卡债务偿还,故意采取这种方式拖欠。这是一条银行的底线,有的银行不愿意开这个口子,甚至会选择先走司法程序。
银行与信用卡持卡人的诉讼纠纷不会免除违约金、罚息等等费用,而法院判决一旦裁定,银行是能够根据裁定书将持卡人名下的资产强制执行的。只有持卡人确实对债务无力偿还时,银行流程上才会直接进入停息挂账环节的。在信用卡逾期规模加速上升的情况下,很多持卡人也会通过对信用卡的收费不合理、霸王条款等情况进行投诉以实现协商的目的,让银行作出一定的让步。今年信用卡在银行的投诉也几乎翻了一番,较往年要多得多,银行投诉需要理性看待,其中一部分投诉是恶意的。
事实上实现与银行协商还款并非易事,而选择信用卡“以贷还贷”或“以卡养卡”的方式来进行挪腾资金则相对容易得多,也能实现对债务偿还的延期。但是监管部门近期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警示,提醒消费者应正确认识信用卡功能,合理使用信用卡,树立科学消费观念,理性消费、适度透支。